5G搶頭香大戰提前開打 台灣5G布局快馬加鞭

作者: 陳妤瑄 / 黃繼寬
2017 年 03 月 01 日

世界行動通訊大會(MWC)熱鬧開展,各家廠商均已迫不及待端出5G大菜,以吸引客戶和市場的眼光。雖然根據國際電信聯盟(ITU)的規畫(圖1),5G的商業運轉時程將落在2020年,但產業發展的速度恐怕不會照表操課。從各大廠商在MWC期間所端出5G展示內容來看,2017年行動通訊產業就將搬演5G前哨戰開打的戲碼。

圖1 IMT-2000(3G)、IMT-Advanced(4G)、IMT-2020(5G)的發展與部署。
資料來源:ITU

英特爾火力全開 CPE/基礎設備全線涵蓋

事實上,英特爾(Intel)早在MWC 2017年展前,就已經發布將在MWC展上正式發布的重要資訊,包含全新的5G數據機晶片、為邊緣網路智慧應用所設計的新款Atom、Xeon處理器與全新的5G基礎建設開發平台,並透露將和合作夥伴在汽車、物聯網等應用上有多樣的展出內容。

在5G數據機晶片方面,英特爾宣布推出新款XMM 7560晶片。該晶片的推出時程雖然略晚於高通,但產品規格卻絲毫不含糊。XMM 7560採用英特爾自家的14奈米製程生產,可以支援700MHz∼6GHz,共35個通訊頻段,並可支援五載波聚合(CA)、四模GNSS及CDMA、4×4 MIMO、256/64QAM調變等先進功能,最大下行頻寬可達1Gbit/s(圖2)。

圖2 不讓高通專美於前,英特爾也發布了自家的5G數據機晶片。
資料來源:英特爾

除了針對用戶端裝置(CPE)所設計的新品之外,英特爾也發表了第三代5G基礎設備開發平台(圖3)。該平台採用Stratix 10現場可編程閘陣列(FPGA)。與前一代平台相比,第三代開發平台的資料處理能力增加1倍,且最大資料吞吐量可達10Gbit/s。

圖3 英特爾第三代5G基礎設備開發平台
資料來源:英特爾

至於在通訊頻段方面,該平台除了支援6GHz以下的各頻段之外,還可以支援26GHz及39GHz毫米波(mmWave)通訊開發,這項特性料將為高頻5G設備的開發提供相當大的助益。

事實上,目前業界已開始測試的5G或Pre-5G,所使用的頻段都在6GHz以下。至於5GPPP所規畫的26GHz、39GHz及70GHz以上頻段,由於頻率太高,技術相對不成熟,因此支援相關頻段的5G通訊設備,至今仍處於實驗室研發階段。

除了用戶端與網路基礎建設之外,英特爾也推出針對邊緣網路(Edge Network)應用需求所設計的新款Atom SoC及Xeon處理器。英特爾表示,5G不只帶來更高的通訊頻寬與多元化的應用情境,同時也會帶來如洪水般的資料流量。據估計,到了2020年時,全球將有2,120億顆感測器、500億台聯網裝置,其所產生的資料量,將是一般網路使用者的數百萬倍(圖4)。

圖4 5G將帶來大量M2M型態的通訊,並創造出洪水般的資料流量。
資料來源:英特爾

有鑑於此,邊緣網路本身將必須具備一定的資料處理跟儲存能力,不能直接把所有資料都一股腦地往雲端送,而這正是英特爾最具主場優勢的應用領域。為了滿足邊緣網路智慧化的需求,英特爾推出新款Atom C3000處理器及Xeon D-1500處理器,可以涵蓋從低功耗到高效能等各式各樣的運算需求,而且在軟體相容的優勢下,這種解決方案將有極高的延展性。

追求極致寬頻 高通強打異質聚合

為了達成5G對通訊頻寬的超高要求,異質網路聚合將是必要手段。為此,3GPP早在幾年前就大力倡導LTE-U與Licensed-Assisted Access(LAA)兩項技術,並陸續將其列入3GPP標準。但高通(Qualcomm)為進一步促成異質網路融合,已自行發展名為MulteFire的衍生型LTE技術。在MWC 2017展會期間,LTE-U、LAA及MulteFire將是高通的主打展示項目之一。

LTE-U已被納入3GPP Release 12標準,是一種為行動網路營運商,特別是美國的電信業者所設計的技術。該技術雖然使用免授權頻段來傳輸資料,但業者在進行網路布建時,必須搭配在授權頻段上的錨點(Anchor)才能使用。LAA則是LTE-U的全球通用版本,不像LTE-U大致上只適用於美國等少數市場。

LAA將被列入3GPP Release 13,該標準預計將在2017年稍後正式通過。

相較於LTE-U及LAA,MulteFire最大的特色在於完全不需要搭配授權頻段使用,等於是運作在免授權頻段的LTE網路服務。因此,除了傳統行動通訊業者之外,網路服務供應商、有線電視業者甚至是各種場域業者(例如零售店、體育館、餐廳等),都可以使用MulteFire來提供LTE服務。因此,這項技術將大幅擴展LTE的生態系統(圖5)。

圖5 藉由MulteFire,LTE的生態系統將可大幅擴張。
資料來源:高通

不過,不管是LTE-U、LAA還是MulteFire,都曾引發許多爭議跟反彈,特別是Wi-Fi陣營。在MWC 2016時,Wi-Fi陣營還曾大動作對相關技術提出許多質疑,認為這類服務會干擾Wi-Fi的正常運作。但行動通訊產業由授權頻段跨入免授權頻段,終究是大勢所趨。在MWC 2017上,支援LTE-U、LAA及MulteFire的產品將大舉出籠,電信業者也已經開始準備導入相關技術。

事實上,自從購併銳創訊(Atheros)之後,高通本身也是Wi-Fi技術的主要提供者之一。因此,對於LTE-U、LAA或MulteFire所引發的Wi-Fi共存爭議,該公司投入相當多資源進行研發,以避免干擾到Wi-Fi等在免授權頻段上運作的其他通訊服務。目前高通正在與Wi-Fi聯盟共同制定共存測試標準,該公司相信,能通過相關驗證的LTE-U產品,將不會對Wi-Fi服務造成影響。此外,美國聯邦通訊傳播委員會(FCC)也已經給予高通特別臨時授權(Special Temporary Authority),讓LTE-U產品可以進入實地部署跟測試階段。

高通認為,從產業鏈的狀況來看,運作在免授權頻段的LTE服務,很快就會進入全球普及階段。而且,從5G發展的角度來看,5G服務要如何和其他無線通訊服務共存,終究是迴避不了的問題。LTE-U的進展,將會有一定的示範作用。

除了技術標準跟法令規範的進展,在手機晶片端跟基礎建設方面,高通所推出的Gigabit LTE 數據機晶片Snapdragon X16,已經可以支援LTE-U及LAA。針對Small Cell設備,高通則推出FSM晶片組。在MWC 2017年期間,包含三星電子(Samsung)、SpiderCloud Wireless及Baicells等多家Small Cell設備製造商,皆展示可支援LTE-U的Small Cell。高通同時也預告,採用FSM99xx系列晶片組的Small Cell,待3GPP Release 13正式發布後,將可透過軟體升級的方式支援LAA。

在電信業者方面,Vodafone、德國電信(Deutsche Telekom)及Verizon已經先後宣布將開始測試LTE-U、LAA等服務,中國移動也宣布已經完成LTE-U實地測試,並將在今年稍後開始大量部署。

除了LTE-U、LAA相關的進展外,誠如前文所述,高通本身也是一家重量級的Wi-Fi解決方案供應商。在本屆MWC期間,該公司也展示了多項全新的Wi-Fi解決方案,包含支援多重使用者MIMO(Multi-user MIMO)的802.11ac、訊號涵蓋範圍更遠的802.11ad及還在研發階段,在網路容量上大幅強化,可以在單一區域內支援高密度使用者的802.11ax。

力挺國家政策 三星全力布局5G基礎設備

南韓向來在推動行動和寬頻網路技術演進上不遺餘力,並且動用大量國家資源來扶植自家電信業者和設備商。在取得2018年冬季奧運主辦權不久後,南韓政府便宣布,要在2018年平昌冬季奧運期間提供5G商業服務,並為此下令南韓電信產業鏈全面總動員,一定要讓南韓成為全球5G商業運轉進度最快的國家之一。

為了呼應國家政策,三星電子雖未能躋身全球主要行動網路基地台供應商之列,但在基地台設備領域仍投注大量資源進行布局。在本屆MWC期間,三星電子正式發表其第一款專為5G基地台設計的射頻晶片。三星電子執行副總裁Kyungwhoon Cheun表示,這款5G射頻晶片是該公司多年研發的心血結晶,同時也是將5G推向商業運轉的重要里程碑。

這款5G射頻晶片的主要特色在於低成本、小尺寸,適合應用在Small Cell等設備上,以便讓電信業者能以更具彈性的方式進行網路布建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相較於目前市場所談論的5G都使用6GHz以下的通訊頻段,三星選擇優先布局28GHz毫米波通訊。這款在MWC期間公開展示的射頻晶片也不例外,是一款可支援28GHz毫米波頻段的晶片。

除了射頻晶片外,三星先前也曾宣布推出具備高增益及高效率特性的訊號功率放大器,藉此讓連網訊號在吵雜環境中仍可維持清晰通訊效果。因此,在射頻晶片開發完成後,三星已大致上完成5G訊號鏈中技術挑戰最高的項目,接下來的5G基地台產品開發,應該能按照其既定時程進行,甚至有機會提前達成目標。

三星電子表示,在這款晶片開發完成後,接下來該公司將會加速其5G產品發展計畫的執行腳步,第一款採用該晶片的5G基地台設備,將在2018年初正式發表。一般預料,為了趕上在2018年2月開幕的平昌冬奧,三星的5G設備發表時程,應該不會晚於2月。

據熟悉南韓電信產業生態的業界人士表示,在政府奧援下,相較於其他國家,南韓的電信產業發展向來獨樹一格,不僅有能力推行自有規格,也更敢於挑戰高難度、高風險的發展道路。這次三星成功挑戰28GHz毫米波技術障礙,其工程研發團隊的成就固然值得肯定,但南韓政府力挺企業挑戰困難的研發題目,也是功不可沒的幕後英雄。

傳統設備大廠強調物聯網願景落地

傳統電信設備大廠愛立信(Ericsson)、諾基亞(Nokia)在MWC期間,除了展示一系列5G基地台設備,都花了更大的心力在勾勒5G應用情境及商業模式上。從居家、醫療、汽車、到AR/VR等熱門應用,都是未來5G世代的商機所在。

而為了協助客戶從這些應用中賺取新的營收,愛立信與諾基亞的產品型態也有了明顯的改變:越來越小巧且型態更為多元,以便布建在各種不同場域中,提供寬頻或窄頻服務,進而協助電信業者創造出新的生意。

除了技術進步使得電信設備變得更小巧、更低成本外,電信設備業者的產品型態改變,也跟整個電信產業的趨勢有關。行動通訊標準改朝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,已經是不爭的事實。從2G到3G,整個產業花了超過20年才完成轉移,但從3G升級到4G,時間已經縮短到10年,如今,4G服務的全球普及也不過是近4∼5年的事,相關網路的建置投資都還沒回收,要再說服電信花大錢升級到5G,無疑是非常困難的事情。

另一方面,OTT(Over-the-top)服務供應商的興起,搶走了原本有機會進入電信業者口袋的營收,也讓眾多電信業者面臨莫大壓力,並且對網路投資更為謹慎。畢竟,電信業者砸下重金進行網路升級,若還是只能賺月租費,額外的加值服務則被OTT業者搶走,這樣的投資計畫將很難說服股東。但若5G能夠為電信業者創造新的商業模式跟賺取營收的機會,對電信業者而言,5G就是個值得賭上一把的投資。

因此,綜觀傳統設備大廠在MWC上的5G展出,除了行禮如儀的新品發布外,更強調新的應用情境與加值服務,也就順理成章。畢竟,電信設備業者跟電信業者,常常是坐在同一條船上。若設備業者提出的產品解決方案沒辦法讓電信商賺錢,雙方都不會是贏家。

電信業者競搶頭香 5G商轉大戲2017年開演

事實上,早在2016年初便開始進行5G網路測試的美國電信商Verizon Wireless,已宣布將提早在2017年商轉部分5G服務。根據Verizon目前的測試數據,5G的連線速度將是4G的30∼50倍,相較於4G,下載一部電影的時間大約要6分鐘,5G僅需15秒即可下載完成。同為美國電信商的AT&T,則於近期發布該公司今年將於美國奧斯汀與印第安納波里,推出400Mbit/s或更高峰值速度的5G服務—Indigo,其將採用以SDN技術為基礎的ECOMP平台。

不僅如此,澳大利亞電信(Telstra)近日也攜手高通、愛立信與NETGEAR推出Gigabit LTE網路及終端裝備。Telstra指出,此一Gigabit LTE服務目前已在一些主要城市的中心商業區(CBD)推出,之後將會有更多區域陸續跟進。

此一Gigabit LTE NETGEAR設備–Nighthawk M1,將於今年2月底在澳大利亞首次推出,其將Telstra現有的網路下載速度擴展到1Gbit/s,並同時將上傳的峰值速度提升到150 Mbit/s。

台灣資通產業標準協會(TAICS)秘書長暨工研院資通所副所長周勝鄰(圖6)表示,由於5G的標準目前還沒有出來,沒有標準的服務,都還不算是真正的5G,真正的5G商用布建大約要在2020年才會出現。目前全球一些較大的電信營運商,所提供的5G服務,都僅算是實驗階段,離大幅商用化還有一段距離。

圖6 台灣資通產業標準協會(TAICS)秘書長暨工研院資通所副所長周勝鄰表示,交通部現正積極與業者討論5G頻譜相關事項,以進一步形成政策。

不僅如此,5G的需求究竟會不會出現,現在仍是未知數。回想3G網路在布建時,便是沒有太大的需求,因此布建後,較沒有相對應的應用來支撐其服務。到了2008年,產業開始發現3G網路不足,這時才開始趕緊開始布建4G。因此,4G網路是有明確需求的,也就是智慧型手機,因而使其在布建與商用化上非常快。

然而,在5G的部分,未來會導引使用者使用更大頻寬的需求,可能是個人增加,如AR/VR、車聯網、物聯網,也可能是商用的無人機、工業用遠端遙控等,但相較於4G技術,實際上究竟需要增加多少頻寬、是否有主要的應用能帶動5G整體發展,現在來看還是不明確的。

Nokia台灣香港澳門區總經理暨大中國區副總裁謝任邦(圖7)表示,以往的電信通訊,僅是為了區域與區域之間的聯繫來建立商業模式,因此往往是井水不犯河水。如今的時代,已注入了OTT與IoT的新動能,因而無論是租賃公司、汽車公司等皆可能直接或間接參與這個市場。

圖7 Nokia台灣香港澳門區總經理暨大中國區副總裁謝任邦表示,感現今的電信通訊,已注入了OTT與IoT的新動能。

Nokia解決方案營銷部台港澳業務銷售總監鄭志中則表示,電信營運商較為傳統的心態可能要稍做轉換,要用較為開放的態度去看不同的商業機會在哪裡,才有辦法進一步把物聯網往前推。

周勝鄰進一步分析,5G各方面的發展皆需要時間,到了2020年,若5G的產品陸續推出,各國的頻譜執照也隨之開放,電信營運商屆時便會開始大量布建5G。

針對台灣目前的5G頻譜規畫,交通部現也積極向業者召開公聽會,討論相關頻譜事項,已進一步形成政策。不過,相較於美國政府近年釋出部分頻譜,讓電信業者能在適當頻譜上開發5G網路,台灣在頻譜釋出的部分,直至今日,仍是杳無音訊,不禁讓人擔心,其是否會拖累台灣整體的5G發展。

對此,周勝鄰分析,全球的電信頻譜,是以聯合國ITU為主要制定,制定後各國基本上都會跟進。而產業在技術發展時,便會直接以這些頻段(如6GHz以下)來去做設計,因此無論是參與國際標準或是進行5G設計,都是不會有問題的。

周勝鄰進一步分析,在商業應用面,台灣的電信營運商基本上採用的方式,皆是向通訊服務供應商(CSP)買設備,因此較不會有測試的需求。若業者有測試的需求,在台灣可運用申請試驗頻譜的方式來達成需要,像是工研院在進行開發時,即是採用這樣的方式來運作。

也就是說,即便台灣在頻譜釋出的時程上,不太可能比歐美國家還快,但一旦當這些全球組織釋出了相關政策,為求全球統一,台灣比照辦理的機率相當大,而雖台灣政策的形成需要時間來搜集相關意見,不過產業若有測試需要,採用申請試驗頻譜的方式也能達到同樣成效。

周勝鄰也透露,由於行政院將5G視為相當重要的發展方向,工研院、資策會從2014年便開始執行5G計畫,相較於台灣在4G時代,因受到Wi-MAX影響,到了較後面才開始著手進行,這次已經是相當快了,想必不會慢其他國家太多。

此5G計畫,包括了整體系統、垂直系統、功率元件、天線、接收晶片、小型基地台、核心網路等多向技術開發。該計畫也與諸多國內網通廠合作,預計會在2020年前有成果出現。

在ITU發布的IMT-2020目標中,其中一項特性是,Area traffic capacity要提升到10Mbit/s(圖8),為達成此項目標,小型基地台(Small Cell)將是不可或缺的要素。因依目前的頻譜使用狀況來看,5G的頻譜分配勢必得往高頻走,而頻率越高,訊號傳輸距離越短,因此十分適合使用小型基地台。

圖8 從IMT-Advanced(4G)到IMT-2020(5G)所應提升的關鍵能力指標
資料來源:ITU

合勤行動寬頻事業中心資深經理廖清波表示,根據不同頻率的物理特性,會有不同技術難題須克服。像是28GHz mmWave的訊號傳遞,已經非常像是光線,只要一被障礙物遮蔽,就沒有訊號,而且也不能靠反射來傳遞訊號。因此,高頻5G網路的布建型態,將與現有的行動網路非常不同。

另一方面,也因5G網路的容量比4G更高,須布建更多基地台,但大型基地台的租金昂貴,維運成本也高,小型基地台設備若運用得宜,將可協助電信業者降低網路布建跟維運的資金需求。不過,相較於以大型基地台為主的4G,5G網路架構將是大小共存的狀態,如何讓兩者共存於5G網路架構中,是目前業界正在努力克服的技術難題。

廖清波進一步表示,小型基地台的技術並不比大型基地台簡單。在5G世代,小型基地台將在無線網路架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,除了提供更好的訊號涵蓋,同時也肩負著提高5G網路容量的使命。

周勝鄰也指出,台灣目前發展5G的弱勢在於,小型基地台底層的晶片技術掌握在許多大廠手中,因此在基頻與底下射頻訊號處理的部分,相當缺乏,以致於無法從頭、非常快速地打造擁有新功能的5G系統,使得在技術發展上,往往落後其他大廠。這是相當大的限制,並讓台灣的通訊產品雖做得不錯,但整體產業鏈卻不夠完整。

有鑑於此,國內在發展5G時,考量到台灣的手機晶片與手機應用已經做得相當好了,因而把較為缺乏的小型基地台視為是很重要的一部分,並希望從底層開始,如基頻、射頻、軟體協定等,協助國內網通廠掌握完整的5G系統技術。如此一來,一旦當小基站蓬勃發展,國內產業鏈的價值就能相對提高很多。

相較多國以電信營運商為主導的5G發展模式,台灣5G的發展形態似乎更顯複雜。不過能確定的是,政府政策的統籌規畫,與產業技術的推展,並非相互違背,甚至勢不兩立,若能多站在彼此的立場去思考,經過深思熟慮的政策與超先進的技術,將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深具智慧的國家。

》想看更多內容?快來【免費加入會員】【登入會員】,享受更多閱讀文章的權限喔!
標籤
相關文章

固態硬碟帶頭衝 NAND快閃記憶體產能飆升

2011 年 04 月 25 日

專訪億光電子董事長葉寅夫

2011 年 04 月 18 日

專訪德州儀器應用經理陳寬裕 工業級處理器增強圖像運算能力

2015 年 11 月 05 日

機械手臂/視覺無縫整合好處多 產線設定/調度事半功倍

2018 年 09 月 20 日

資通訊軟硬體技術加持 電動車效能改善上軌道

2019 年 04 月 08 日

兼顧成本/品質/上市時間 雲端EDA擘畫IC設計新未來

2021 年 09 月 16 日
前一篇
台灣5G布建有動靜 中華電信/諾基亞簽署MOU
下一篇
迎接高頻訊號新挑戰 5G異質網路鞏固小基站地位